中美軍工企業分析
2025 年9月3日,是抗戰勝利80週年。中國在北京演出盛大的閱兵典禮。舉世矚目,陣容強大,令人刮目相看。亦引民眾對軍工企業的興趣。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變化,俄烏戰爭的持久消耗,伊以沖突爆發,以及中美之間貫穿始終的戰略競爭,世界已步入「叢林法則回歸期」,國家生存需兼顧軍事韌性、經濟自主及技術自主,其中國防軍工行業再次被推扇上資本市場的風口浪尖。
特朗普於2025年四月簽署了一項行政令,對美國軍工企業向盟友交付武器的對外軍售系統進行了改革,降低了美國軍工企業在海外開展業務的難度。而美國的國防承包商於此時構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其業務與美國的全球戰略、盟友體系以及世界各地的熱點沖突深度綁定。它們的估價表現堪稱全球安全局勢的「晴雨表」。美國的軍工企業全是民企。
其中洛揭馬丁Lockheed Martin(LMT)作為全球最大的國防工業承包商,其核心產品戰機F-35的需求量不斷增加。F35 是全球最先進的第五代戰機,也是全球產量最多的戰機。因俄烏戰爭陷入僵局使得北約成員國放棄「和平紅利」的幻想,於北約高峰會上同意於2035年前將國防安全支出提升至國內生產總額的5%,顯著高於2014年設定的2%目標。德國、芬蘭等國家加緊采購F-35,以替換老舊蘇式或歐系戰機,其次以色列與伊朗的緊張關系確保了其對先進空中力量的需求。這為LMT帶來了十年以上的穩定訂單流。
雷神RTX作為導彈、防空系統和航空發動機領域的領導者。俄烏戰場成為其產品的實際展銷會,AIM-9X、StormBreaker等武器的大量消耗及補充需求,直接轉化為RTX的大額訂單。以色列「鐵穹」防空系統的關鍵部件由RTX提供,面對伊朗及其代理人的導彈與無人機威脅,導彈防禦系統的需求只增不減。RTX是熱點沖突中「消耗品」的主要供應商,其業績營收對短期熱點沖突的敏感度最高,股價彈性也比較大。
洛福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NOC)、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GD)以及L3哈利斯L3Harris(LHX)的長期發展則更基於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NOC的核心在於隱形轟炸機及無人系統,這這在確保美國的戰略威懾和技術代差優勢;GD則聚焦陸地和海洋,其主戰坦克被援助給烏克蘭,而核潛艇業務則是應對中國海軍擴張的核心;LHX提供關鍵的通信、電子展和情報監視系統,是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戰爭越復雜、越信息化,對其產品的需求就越旺盛。
與美國同行不同,中國軍工企業的股價驅動邏輯更多源於國內政策、國家政策和周邊安全形勢,而非全球範圍的軍火出口。其核心是圍繞「建軍一百周年奮鬥目標」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的國家意誌。
中國船舶(SH:600150)原由「南船」中國船舶工業和「北船」中國船舶重工合並而來的巨無霸,是中國海軍現代化的核心支柱。其股價與臺海局勢、南海局勢的緊張程度密切相關,同時也受到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政策發布的提振。其增長確定性高,但節奏由國家采購計劃決定。
談及中國的空中力量,就無法繞開中航成飛集團(SZ:302132)。其核心驅動力與Lockheed Martin的F-35相似,成飛的核心產品——第五代隱形戰鬥機,其首要任務是滿足中國空軍自身現代化和戰略威懾的需求。在中美戰略競爭的大背景下,對標F-22與F-35級隊,J-20的持續量產與改進列裝,是未來十年中國國防工業最確定的增長點之一。其增長邏輯同樣根植於國家意誌,而非不確定性較高的海外訂單。
中國軍工出口的商業模式也在升級:從單一裝備出口轉向 「體系化解決方案」。例如在推動戰鬥機或無人機出口時,往往會帶動相關的雷達、數據鏈、防空系統(如紅旗-9B)和衛星導航服務(北鬥系統)捆綁出口,這極大地提高了合同的價值和客戶的戰略粘性。綜合來看,中美兩國的軍工股雖然共享地緣政治惡化帶來的行業紅利,但其內在的投資邏輯和風險收益特征卻截然不同,呈現出兩極景象。中國殲十戰機在印巴戰爭表現出色。印度空軍戰機和巴基斯坦比,有四比一的壓倒性優勢。本以為可以輕易殲滅巴基斯坦空軍。怎知印度戰機一起飛就被巴基斯坦擊落六架昂貴的法俄製戰機。為了減低損失,印度接受美國調停,同意停火。
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國防軍工企業雖是「避風港」,但並非毫無風險。全球性經濟衰退可能導致各國政府被迫削減國防預算;意料之外的和平協議可能迅速澆滅市場熱情;此外,軍工企業普遍面臨的供應鏈瓶頸和成本上升問題也值得關註。
智易東方證券藺常念
#藺常念
<匯港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