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本月17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洪藹誠於記者會表示,香港現時缺乏足夠經濟誘因抑制化石燃料使用。目前,燃燒化石燃料的成本未能如實反映其對氣候變化和醫療系統的影響。他建議政府落實碳定價,引入具效力的碳定價機制,如碳稅或碳排放交易,推動低碳轉型方案。 洪藹誠指出,政府應考慮納入污染物協同定價,針對發電、航運及交通等主要行業,確保政策兼顧氣候與健康效益。他稱,香港長遠應設立碳交易所,因為現時內地已有碳交易進行,但交易範圍局限在內地,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若設立碳交易所,有助擴大碳交易範圍。 另外,財經事務及庫務局(FSTB)已制定路線圖,計劃要求大型公眾責任實體(PAEs)於2028年前全面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ISSB準則)。然而,洪藹誠指出,路線圖對於「大型」的定義及「在香港有重要影響力」的標準並不明確,尤其針對非上市金融機構標準模糊不清。 因此,香港地球之友建議,政府應訂立具體量化門檻,例如資產價值或年度收入,證監會應將資產價值超過80億港元的基金經理界定為大型PAE,強制其採用ISSB 標準。此舉將提升政策公信力,並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地位。 就廢物管理及推動循環經濟方面,香港地球之友對於政府再次延緩即棄塑膠餐具第二階段實施的決定感到失望。特別是考慮到其他城市已經開始試行,甚至是採用非塑膠及/或非一次性替代品來替代即棄塑膠容器。 至於垃圾徵費方面,洪藹誠表示,政府應盡快落實推行。他稱,政府可以分階段推行,如在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學校、街市等先推行,之後作階段性檢討,若有效推行,可進一步擴大落實範圍。 至於回收行業,他建議政府加強與內地合作,分享最佳實踐經驗,特別是在廢物管理及回收技術方面進行交流,並探索開展聯合項目,處理回收物,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共同推動循環經濟的轉型。(BC) #香港地球之友 #施政報告
<匯港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