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政府剛公布加快市區重建的創新措施安排,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表示,有關建議突破傳統市區重建限制,利用北都發展機遇,提供額外土地資源,除了提供更多誘因鼓勵業界參與市區重建,亦有助加快北都發展,可謂一石二鳥之舉,但他認為政府需小心處理細節操作,以免影響新措施效果。 他指出,容許「跨區轉移地積比率」的措施將零散地盤的剩餘樓面面積集中到大型地盤,能夠優化規劃布局,但實際操作需謹慎部署,若發展商將舊區零散地盤的剩餘地積比率轉移至另一舊區,可能加重後者的規劃負荷,難以改善居住環境。此外,發展商或會考慮把剩餘地積比率轉移到發展條件未成熟的地區,政府應定出城規指引確保「接收地盤」的發展區能承受額外的發展密度。 另外,新措施允許七個指定舊區的重建項目增加20%地積比率,可轉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區,或兌換為金額抵銷補地價。葉文祺預計,多數發展商會選擇兌換金額抵銷補地價,政府應採「低兌低用,高兌高用」原則,規定合理兌現期限,現時政府建議10年可能橫跨兩個經濟上落周期,政府可考慮縮短兌換期限,避免「囤券」阻礙土地發展。 市建局方面,新措施在北都預留三幅土地興建「樓換樓」單位,革新原有模式。過往「樓換樓」需以「七年樓」呎價計算補償,無助降低市建局重建成本;業主亦需補差價購買新單位,計劃未算受歡迎,大部分業主仍寧願獲取「七年樓」補償後,選擇較便宜的舊樓,未能真正改善居住環境,甚至陷入「重建—補償—再重建」的循環,造成資源浪費。 葉文祺認為,新措施為市建局注入土地資源,降低重置單位成本,業主可直接「舊樓換新樓」,無需補差價,與「七年樓」補償脫?u,真正實現改善居住環境的初衷。新措施提供更多補償選擇及更公平,為未來補償機制檢討提供基礎 ,具長遠意義。 (BC)
<匯港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