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市場,經常會聽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散戶往往會被誤導,跌落陷阱而不自知,弄至損手爛腳。
(1)「公司送紅股有利股價。」-------事實上,送紅股並不會增加公司整體的內在價值,只是投資者心理上覺得受惠。送紅股後,每股盈利、每股派息、每股資產淨值及股價都會作出相應的調整,令計算出來的估值(包括市盈率、股息率及市賬率)會跟送紅股前的一樣。
(2)「當大市上升的時候,假如成交大幅增加,屬於利好的因素,代表股市的上升動力強勁,很大機會繼續上升。」------有時候,假如成交大增的原因是散戶瘋狂入市,大戶或莊家更容易在高位派貨,反而有可能是股價快將見頂的訊號。
(3)「反之,當大市下跌的時候,假如成交大幅減少,也是屬於利好的因素,代表股市的沽售壓力不大,很大機會反彈。」------成交大幅減少可能是源於購買力不足,散戶的資金高位被綁,大戶或機構投資者覺得股票的價格或估值還未夠便宜,未能吸引他們入市買貨。因此,跌市成交減少未必是利好因素。
(4)「某細價股的股價已經跌至很接近批股價,即是莊家或基金的接貨成本,下跌的風險應該不大。無理由莊家輸錢都會沽出。」------實情是局外人是根本無法知道莊家的成本價的。批股價只供參考,不能作準,細價股的股價跌破批股價屢見不鮮。
(5)「股價已經上升了那麼多,再上升的空間不大,理應沽出。」------假如股價上升具有盈利增長的支撐,估值還未算昂貴或出現泡沫,投資者便不應純粹因為股價已經上升了許多而輕言沽出優質股。能不斷創造價值,盈利不斷增長的優質股,其長期的股價趨勢都是向上的。
(6)「股價已經下跌了許多,再下跌的空間應該有限,可以買入。」------股價下跌,並不表示估值便宜,兩者有明顯的分別,投資者必須懂得分辨。
(7)「細價股較容易炒上,因為『細細粒,容易食』,更可以『刀仔鋸大樹』,本小利大。」------實情是小型企業在經營方面有不少弱點,比如欠缺規模經濟效益、沒有成本優勢;還未建立卓越的品牌;資金受到制肘,借貸並不容易;內部欠監管,甚至管理層較容易出現誠信和企業管治問題。
(8)「這隻股票大落後,買得過!」------實情是股價表現落後,背後一定有其原因,投資者宜細加分析,不要貪便宜。
(9)「短炒無須理會股票的基本面,也不用做太多研究工夫,反正都是短線持有,買錯了大不了止蝕沽出。」------實情是止蝕知易行難,散戶很多時候都不願意在虧本的情況下止蝕沽出,寧願跟股票「鬥長命」,以為總有一日,股價會回升。但假如股票的基本面差劣,時間很可能是投資者的敵人,因為這類股票的股價的長期走勢往往都是向下的。
以上九點「似是而非」的概念,值得投資者思考和反省。